查看原文
其他

国学经典十二道,道道是精髓

国学荟粹 2022-10-07

阅读前,请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“国学荟粹”,再点击“关注”,这样您就可以免费收到文章。免费订阅,请放心关注。


国学并不玄妙,它是“一国固有之学术”,即中国传统的学术简称,中国传统的学术主要凝聚在经史子集四部之中。

孔子——为人之道



孔子在为人上最大的主张,是做人要做君子。“君子”一词在《论语》中出现了一百多次。


君子有四大修养:


自省——“君子求诸己,小人求诸人”,遇到问题先找自己的原因,而不是只知责备别人。


克己——“克己复礼为仁”,克制自己的欲望和不正确的言行,自觉遵守操守和规矩。


慎独——“君子慎其独也”,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和地方,也能保持表里如一的操守、品格和仪态。


宽人——“躬自厚,而薄责于人”“己所不欲,勿施与人”,凡事要推己及人,将心比心,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。

老子——处事之道


“圣人之道,为而不争。”这是《道德经》最后一句。老子一向的主张是:退、守、弱、柔。保全了自己,于是立足不败之地。


“上善若水”,人皆取上,水独居下,而能奔流向前,终至成海。将自己放低,才能与世无争,于是广收厚积。


“不争”在《道德经》里出现频繁,偶尔也作“不诤”,或许代表老子对人们最表浅的要求,即语言上的不争执、不争辩。管好自己的嘴是基本修养,在说话尤其容易的当下,学会闭嘴是门学问。


庄子——养性之道



养性贵在平易恬淡。《庄子》说:“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,邪气不能袭,故其德全而神不亏。”人一旦被私心掌控,就会失去正常人的心态,变得贪得无厌,就必然会伤身害命。


一个人如果能够保持平易恬淡的心态,减少私欲,那么邪气就不能侵入,就不会形劳精亏导致积累成疾。只有心地坦荡,气定神闲,以平常心态对待人生,知足常乐,才能益寿延年。


孟子——君臣之道


孟子说:“君之视臣如手足,则臣视君如腹心;君之视臣如犬马,则臣视君如国人;君之视臣如土芥,则臣视君如寇仇。”君怎样待臣,臣就回报君什么,一切上下级关系莫不如此,至今也仍然适用。


最好的上下级关系,是“君使臣以礼,臣事君以忠”。


荀子——学习之道



学习之道可概括为七个方面。
一是蜕:学习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就,应该不断地有所发明,有所进展,日渐而月进,并且使之产生质变。
二是虚:虚指的是学习态度。虚者,虚心、谦虚也。
三是一:“一”是专一、专心致志的学习,“学之道,贵以专”。
四是静:“静”,指的是心要静,而摒弃一切杂念。
五是积:荀子说:“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;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。
六是师:“国将兴,必贵师而重傅……国将衰,必贱师而轻傅。”有了好的老师,便可以好学,“得贤师而事之,则所闻者尧、舜、禹、汤之道也。”
七是友:荀子提出,学者应“亲友”,以求得在治学上的“好善无厌,受谏而能诫”,即不断地得到批评和指正,而日有所成。

孙子——韬略之道



韬略之道意指文韬武略。中国的韬略思想,源远流长,博大精深,实为传统文化之瑰宝,历史遗产之精华。韬略犹如双刃古剑。轻用其芒,动即有伤,是为凶器;深若藏拙,临机取决,是为利器。愿学者得其精髓,重其所用,发扬古道,利国利民。

管子——教练之道

教练不是知识训练或者技巧训练,而是一种拓展信念与视野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;教练犹如一面镜子,反映当事人的真实现状和局限,同时引发对方看到更多的可能性,给对方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。
教练的使命就是——因成就他人而成功!

韩非子——统驭之道


统驭理论:“精诚为道,运筹为术,组织为器,人才为本,制度为体,文化为魂”,带你修炼六个方面的能量,帮你完成从攻城略地到运筹帷幄、从创业有成到基业长青的惊险一跃,成长为新经济时代的新型领袖。

鬼谷子——权谋之道


权谋,是指在争夺、巩固、发展权力的过程中使用的一切灵活应变的手段。


权力,是指能够直接支配他人,使之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的力量。


权力带来财富、地位、荣耀。权谋天然地不受一切仁义道德、公平正义的约束;它甚至没有任何原则可言,唯一的原则是:为达目的,不择手段。权谋的合理性取决于权谋的结果,即所谓“窃钩者诛,窃国者侯”,“胜者为王,败者为寇”是也。

大学——修身之道


修身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过程。
格物就是探究弄清事物的发展之道;
致知就是获取知识,诚意就是赤诚、真诚、忠诚之心对待壹切事物;
正心,就是使自己的心正,是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,修为高深的人。
因此,修身的过程,就是探究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,就是学习知识的过程,就是真诚地对待一切的过程,就是严个要求自己,完善自己,把自己变成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的过程。

11

易经——天地之道


天地之道:博也,厚也,高也,明也,悠也,久也。所谓天地之道,也不过是自然法则。你若遵从了——便能遗世独立,飘飘欲仙:返之则——万劫不复,永世不得超生。想那轮回之苦,却非人力所为也!故而道是:冥冥中早已注定,天意实属难违。仔细想想,可也不就是这样的么?故,天地之道在于人心。


12

禅宗——死生之道


死生间观节,细微处品德。死亦生,生亦死,死是另一个生的开始,生亦是另一个死的结束。故,生则生、死则死,岂能赖着不死或就是不生?故来之则应,去留无意,随缘而行,不纠结、不着相。


精品合集 特别推荐

国学荟粹ID:GXHC-1感悟国学智慧

❶ 道德经》解析合集

往期精彩推荐


❶  家庭兴旺之术!(家族一代旺过一代的秘密)


❷  比疫情更可怕的危机到来!多少人还浑然不知!(强烈推荐)


❸ 《老子》全书的精华就只有一个字!


❹  您是有多好命,才能看到此文(我整整读了五遍,太透彻了)


❺  古训:德生于谦卑,福生于清俭,命生于和畅


  古人做事,始于立心,得于人和,顺于天道,成于勤恳


❼ 《道德经》人生有两大潜在的危机,一旦触碰,祸患无穷,必要时时警醒


❽ 《道德经》 积善修身外化于行,慈心下气内化于心!


❾  《道德经》拯救世界


与君初相识,犹如故人归。

一笑相逢蓬海路,人间风月如尘土。

国学荟粹

▲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

你若喜欢,点个在看 
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,查看更多精彩好文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